两湖碧螺春(苏州人一生钟爱的莼菜,头次吃会不敢举筷吗?)

更新时间:2024-03-15 04:32:05 所在栏目: 绿茶点击量:

苏州人终身宠爱的莼菜,头次吃会不敢举筷吗?

《诗经》曰“薄采其茆”,茆就指莼菜

老祖宗3000多年前已把它列入菜谱

晋代张翰为了这一口“莼鲈之思”辞官归乡

乾隆天子数下江南,三次亲点的菜肴

被誉为“水中碧螺春”的莼菜

毕竟有何神奇之处?

莼菜的由来

莼菜,别名茆、凫葵、锦带、马蹄草,属睡莲科,为多年生宿根性的湖沼草本植物。

莼菜的地下茎匍匐延伸在水底淤泥中,主茎和分枝随水弯曲,叶片浮摊于水面,呈椭圆形,正面绿色、反面暗赤色,并附有纯透的粘胶状物质。

明清以来,苏州东山太湖、杭州西湖、萧山湘湖都以消费莼菜而出名。

产地溯源

-灵岩山、西岳-

关于莼菜的产地,很多人说是太湖。但是,宋代范成大的《吴郡志》载:“灵岩山……上有两湖,湖中有莼充贡”。

唐朝陆广微撰的《吴地记》曰:“西岳,在吴县西三十里,山上有池,旱也不涸,中有莼甚美,夏食之则去热,吴中以为佳品。”

直至清代的《吴门表隐》另有“西岳小池中莼菜,味甚美”的纪录。

由此可见,莼菜的最早产地应该是灵岩山和西岳等处。如今,灵岩山、西岳中的水池早已干枯,莼菜主要产于东山、胥口一带的太湖水域。

-庞山湖-

比太湖莼菜莳植更早的,约莫另有吴江一带。宋代对吴江莼菜的多有诗咏。直至厥后,有人仍以为吴江庞山湖一带的莼菜最佳。

范烟桥《茶烟歇》写道:“江浙间湖泽多产莼,惟吴江城东庞山湖所产,紫背丝细瘦,与他处白背丝粗肥者风味有别。”

-太湖东山-

关于太湖之说,据《苏州府志》:明代洞庭东山的邹舜五、蔡以宁两人将野生于山池中的莼菜移植于太湖之中,开头了人工莳植。

于是,莼菜不仅多了一个产地,也多了一个“太湖纯菜”的别号。


莼菜的妙闻

由于莼菜产地不广,以是,照旧有很多人不熟悉,我就在苏州的菜场碰到外地的阿姨,问这是什么东西,怎样烹调?

新颖的莼菜,叶片和梗上包裹着一层纯透的果胶,含有丰厚的胶质卵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补血、润肺、健骨、止泻的作用。但就是这层滑滑的果胶,让有不识此物的初次食用者,不敢举筷。

但一旦品味到这滑润无比的味道,会让您终身难忘。也难怪有人会因献莼升官,又有人因想莼辞官。

-莼鲈之思-

据《晋书·张翰传》:“翰因见金风抽丰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晋代曾将莼菜、菰菜、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学名产,此中莼菜排第一。难怪张翰为了这一口鲜味,辞去齐国大司马一职,决然挂印归乡。“莼鲈之思”也成了中国人表达怀念故乡情感的成语。

-莼官孙志宏-

这是一个因献莼菜而得官的故事。康熙三十八年,车驾南巡,苏州人孙志宏种莼四缸献给天子,又配以《贡莼》的诗作二十首和家藏《采莼图》,皇上命将莼菜收于畅春苑,后授孙志宏山西岳阳县知县一职,事先人们戏称其为“莼官”。

-叶圣陶的日餐-

出名教导家叶圣陶在《藕与莼菜》一文中写道:“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如此嫩绿的颜色与丰厚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民意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固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莼菜的采摘

莼菜性喜暖和,对情况的要求极高,相宜生长在温度为20℃至30℃,水质干净、土壤肥美,水深20至60厘米的水域中。

采莼多在晨曦晞微之时,春寒料峭,采摘莼菜时,需趴在菱桶里,太湖莼菜的嫩叶均潜藏在水面30厘米以下,必必要双手划水,瓜代采摘。

俗话说:“莼菜好吃不佳采”,由于莼菜上裹着胶状物,十分滑,平凡人很难捉住,仅有“熟手”看准了水下的莼菜,手一伸一掐才干摘下去。


莼菜的鲜味

莼菜,食时可炒、可煮,尤其相宜做羹,鲜嫩爽口、滑而不腻、味道鲜美、颜色碧绿、惹人喜好,因此很早就是御膳贡品。

-莼菜鸡片汤-

取莼菜最嫩之叶,称为“卷心”,以鸡汤配以柳叶状鸡脯肉或肉丝、鲜笋,入汤氽制即成。如果在汤中佐以粉红的虾仁、橙红的火腿丝,则更是色鲜味鲜。

-莼菜鱼汤-

用莼菜制造鱼汤,也是鲜美无比。寻常用黄花鱼或菜花鱼汤,用鱼肉和莼菜同烹,加以高汤,洁白的鱼肉、碧绿的莼菜,吃口鲜嫩丝滑,那爽口的味道令人难忘。

-莼菜银鱼汤-

莼菜和被称为太湖三白之一的银鱼同煮,入口便是诱人的幽香。莼菜爽滑入寇,银鱼鲜嫩无比,汤味儿更是鲜味至极!如一条流线似的,从舌尖流到舌根,从舌根滑入喉咙,最初跌入肠胃。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