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藏茶千年 光辉永续
雅安茶厂的藏茶博物馆。
用藏茶克制的茶墙。
藏茶茶汤回甘生津。
千百年来,在崇山峻岭间的川藏小道上,总有一群人背着极重的茶包,风雨无阻,徐徐前行。他们所背的茶是雅安藏茶。
从1000多年前的吐蕃年代到21世纪的古代社会,藏茶不休是藏族人民不成短少的生存必需品。从青衣江畔的魅力雅安到千里之遥的青藏高原,藏茶不休是藏汉之间经济和文明严密相连的纽带,是民族互助的见证。
6月3日,“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分开雅安茶厂,探秘汉藏千年“茶缘”的宿世今生,并由此撩开了雅安藏茶与茶马古道的奥秘面纱。
走进雅安茶厂藏茶博物馆,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背茶东西、一块块砖茶,真实再现了藏茶的汗青、消费流程及工艺,复原了起先背夫背藏茶进藏的情形,也诉说了茶马古道的昌盛。
雅安自古就有川藏流派之称。向南经西昌可入云南,向西翻过二郎山,便是藏族地区,地域地点与藏族康巴地区山川相连。从西汉至今,雅安就是我国紧张的茶叶莳植、加工、商业基地。据史料纪录,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雅安纳贡的茶叶——雅安藏茶。自从茶叶传入西藏今后,很快成为他们生存中不成短少的一种饮品。为了互换茶叶,西藏、东南等内地地区与要地之间以茶叶为主要内容的商业商业也由此开头。
雅安消费、制造藏茶,具有久长的汗青。这里是我国新鲜的产茶区,又是天下上笔墨纪录人工莳植茶树最早的地区之一,从西汉至今以前有2000多年的汗青了。雅安消费、策划藏茶始于唐代,兴于宋代,主要需求川西藏区及西藏地区。唐宋以来,朝廷实行茶马互市,雅安成为川藏茶马古道的出发点,成为要地向藏区运送茶叶的紧张基地。雅安藏茶需求藏区的汗青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直到如今,西藏90%的茶叶仍来自雅安。雅安因此被中国茶叶流畅协会定名为“中国藏茶之乡”。
雅安茶厂仅限公司董事长李朝贵报告记者,由于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大多生存在我国东北、东南的高寒地区,这些场合都不产茶,他们所需的茶叶唯有靠要地需求。关于销往内地的茶叶,习气上称为边销茶,简称边茶。雅安藏茶在不同汗青时期也被称为边茶、边销茶、南路边茶。
据先容,雅安藏茶的主要质料采摘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巅峰,以有性繁衍的成熟茶叶包含茶树的叶子、表皮呈紫赤色接近枝端头1/3处的嫩枝梗和少数的茶花、茶果,经特别工艺精制而成的全发酵茶,统称为粗茶。在茶马买卖的最初阶段,用以换马的茶叶都是散茶。由于事先尚未总结出茶叶完毕、发酵武艺,只是将采摘下的茶叶晒干,经简便筛拣就可以了。随着消费武艺的不休提高和提高,茶叶的焙制加工武艺渐渐被人们发觉并总结出来。据《中国茶叶大事简记》纪录:“明洪武初年,四川开头消费黑茶,并渐渐扩展到湖南产区。”明代战争经常,对马匹的需求量很大,为换马匹,对茶叶的需求量也日积月累。也就是从这一时期,雅安开头显现专门消费黑茶的“焙茶作坊”,并由最初的几家很快提高到数十家,消费黑茶的武艺很快在雅安各邑普及。
李朝贵说,古时消费的黑茶就是将茶叶颠末先完毕蒸煮,简便发酵后,再加上糯米粉汤椿成块状。黑茶是我国最早显现的紧压茶,就是砖茶。这就是雅安南路边茶的前身。
宋明两期,是我国古时茶马买卖最壮盛的时期。为了满意朝廷换马用的茶叶,雅安一带每年消费边茶产量凌驾200万公斤,这些茶叶大局部买卖到西藏宽大地区。据史料纪录,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仅半年,雅安一带就运茶25万公斤,易马3800匹。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明朝经过举国各茶马司,换得马匹凌驾20000匹,换马所用茶叶大局部出于雅安。明代雅安的边茶业以前成为一门有严重影响的产业。
清代,雅安边茶加工焙制武艺曾有过一次打破性的变革,即设架筑包的显现。据先容,此前雅安一带消费的边茶是用竹制箩筐封椿的,每筐23.5公斤支配,储存、运输都很不便利。而设架筑成茶包,每甑为方形,每包4甑,用篾篼包装,成条形,便于储存又便于运输。改良后的消费武艺很快在雅安一带取得推行,这项消费武艺在雅安一带的茶号里承继使用了200多年。
李朝贵说,南路边茶是一种发酵后的紧压茶。这也是雅安藏茶在制造历程中与其他场合紧压茶最大的不同之处。颠末上千年的积累和提高,雅安藏茶的消费工艺在富裕承继传统的基本上,以前构成了标准的步骤和武艺标准。制造工序几十道,主要有完毕、蒸揉、发酵、除杂、配料等,费时又费工。至关紧急在发酵,发酵不敷,茶汤不红亮,带青臭味;发酵过分,汤色污浊,有酸馊味;发酵适中,则香正,味醇,汤色红浓喜人,饱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雅安茶厂藏茶博物馆的橱窗内就展现了这项武艺。雅安茶厂已有460多年的汗青,是藏茶行业中汗青最为久长的茶厂。1998年,已是旅美华裔、医学专家的李朝贵决然丢弃外洋出色生存和事情条件,从美国前往故乡雅安,收买了资不抵债、濒临休业的雅安茶厂,组建起全新的雅安茶厂仅限公司,于2000年完成改制。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雅安藏茶从唐开头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汗青。在漫长的光阴中,颠末宽大藏族同胞一代代人的饮用和体验,铸就了藏族同胞对雅安藏茶根深蒂固、宠爱有加的深沉情结。
李朝贵说,藏族人民喜好雅安藏茶,除了饮用汗青久长之外,另有两个紧张缘故。一是雅安茶叶品格优质。雅安境内有很多盛产好茶的名山,这些场合雨水丰沛,终年多云、多雾、多雨。出色的地域天气条件,不仅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并且生长出来的茶叶内含物特别丰厚。二是藏族同胞终年生存在天气干枯严寒、氛围稀薄、短少氧气的高原上,平常生存基本上都是“饮者为乳,食者为肉”,由于藏茶具有抗辐射、消解脂肪、避免缺氧症及抗高寒等保健功效,因此被藏族人民誉为赖以活着的生命之茶,传播着“宁可三日无粮,不成一日无茶”的谚语。
藏茶作为军事茶,用茶叶换马匹,用于装备步队;藏茶作为经济茶,文成公主带去了茶叶,开发了西藏的饮茶史,促进了藏汉民族间的商业往来、昌盛了市场;藏茶作为文明茶,增长了藏汉民族间的文明交换。由于雅安藏茶深沉的汗青和共同的制造工艺和汗青意义,2008年6月,雅安藏茶传统制造武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保护名录。
在川藏公路通车之前,1000多年来,藏族同胞喝的茶几乎都经过茶马古道运送进藏。藏茶,已成为归纳茶马古道故事的主人翁。那一条条坎坷的小道,那些深化藏区大众心中的藏茶品牌就是靠着这些先人们一步步走出来、背出来的。
如今,那些洒满汗水的小道大多消失于荒草之中,运输办法从原本的人背改换为大卡车,背夫们的身影凝结为都市雕塑。藏茶,则一件成为不成或缺的物品,留在藏族同胞的生存中。
雅安藏茶领兵士李朝贵。
寻踪故事:藏王寻茶的故事
记者 王兰兰
关于藏民爱茶,在官方传播着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吐蕃王朝时期,藏王身患重病,多方求医都不见全愈。有一天,藏王独坐诵经,忽然有一只小鸟从东边飞入宫中,小鸟衔着一根带叶子的树枝飞到藏王眼前,留下树枝而去。藏王闻之,幽香扑鼻,心想:“神鸟衔来树枝,必是上天赐我治病的药。”于是命人将树枝熬汤饮下,又将叶子入口咀嚼,公然,顿觉神清气爽、肢体轻快。于是,藏王派人朝小鸟飞来的东边寻觅这种树叶。
派去的人走到一条叫羌江的大河滨,望见水里一尾鱼向他摆动,他们随着鱼过了河,分开东土大唐的地界,发觉云雾旋绕的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树。经探询,这里是雅州,绿叶为茶,便采摘了很多树叶携带而归。藏王天天煮饮,不久病就好了。于是晓谕臣民,常饮此物以保康健。厥后,藏王才晓得这就是唐朝天子极爱饮用的茶叶。
固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千百年来,藏族同胞嗜饮,茶叶家家必备。供菩萨、祭祖宗、谈婚论嫁、迎来送往,茶无处不在。就连两个部落打斗,修睦之时亦也不忘奉上热茶,以示和好如初。
记者手记:
传统工艺今犹在
雅安藏茶接纳成熟茶梢为质料,颠末完毕、揉捻、渥堆发酵、蒸压成型等工序制造而成,其汤色呈褐赤色,味道陈醇回甘。
藏茶工艺的构成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为顺应青藏高原的天气情况,满意远程、长时间运输储存的必要,藏茶历经1300多年汗青,从莳植、初制到运输,提超过了一整套制造加工武艺,并在明清时期渐渐成熟,构成了一整套共同而完备的藏茶制造工艺。
在古代科技提高的今天,雅安茶厂不仅注意茶叶原质料的天然无沾染,坚持茶园的员生态莳植,还坚持使用传统工艺加工消费藏茶。记者在采访中发觉,雅安茶厂仍旧接纳特有的传统工艺,组合最佳配方,接纳古代封建新武艺,消费出合适古代人群消耗特点的藏茶。雅安茶厂仅限公司董事长李朝贵报告记者,渥堆是藏茶制造工艺中的精华局部。在渥堆发酵的历程中,种种多益于人体的物质颠末发酵“藏”到茶叶中去,而如此的优质藏茶,被广泛以为具有消弭平淡、溶脂助消化等成效。图片均由记者赵文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