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前人的藏茶“秘笈”!
茶圣陆羽说:“茶有九难
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
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
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但是,还应有第十“难”
那就是——“藏”
由于茶天生具有吸附性
容易吸附湿气、异味
而招致茶叶变味腐坏影响口感
茶该怎样保藏?
这是一个千年都在不休探究的命题
先来看看前人是怎样做的吧!
古时藏茶法
1、唐代:陶瓶、纸囊、丝绢,freestyle
明·丁云鹏《卢仝煮茶图》
只管《茶经》并没有专列藏茶一章,但在论及茶器时,照旧有只言片语谈及了茶叶的储存。譬如——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罗、合: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
唐人韩琬在《御史台记》写道:“贮于陶器,以防暑湿。”分析唐代储茶用的是瓷瓶,也称为“茶罂”,其形“为鼓腹平底,瓶颈为长方形、平口”。寻常用来装散茶或末茶。但是,早在汉代至迟是东汉,就有出土用来储茶的茶罍。
贵族则喜好用上好的丝绢来贮茶,通常缝一个茶囊,内附夹层,密封性更好;大概将茶饼层层包裹,用时再取。
唐人储茶器具:
罗、合
汉·四系印纹"茶"字青瓷罍(湖州市博物馆藏)
纸囊
2、两宋:茶瓶藏茶,茶桶填灰
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宋代饮茶的主流,基本与唐代相似,以团饼茶为主,而饮茶办端正为烹点。因此,茶叶的外形决定了储存办法。但,较之唐代,宋人对茶的存放更器重更考究,在多部茶书茶著中都专列关于藏茶的条目。
蔡襄的《茶录》纪录:“故保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瓿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宋人的茶叶贮藏办法通常是将茶放到茶瓿中复烘后,用箬笼保藏,安排高处。这种藏茶器,在平凡人家寻常是用木盒、陶罐盛茶,繁华人家则喜用银盒装茶。
宋·蔡襄《茶录》
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宋人赵希鹄说得更具体了。他在《调燮类编》中谈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周填桶瓶上,覆灰筑实。每用,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无蒸灰。”
先把茶叶放进瓶子里,以十斤为量;然后,每年烧多量稻草成灰,填入桶内;将茶瓶放在桶中,周围以草灰掩盖填埋;饮用时,拨灰开瓶,取茶少许;取后,再恢复原状。稻草灰起到了去湿防潮的作用,这很封建。
别的,另有茶笼也是藏茶的器具。茶笼是用来盛放圆形或方形茶饼的器具,寻常挂在凉快透风处,以坚持干枯。当茶饼湿润时,茶笼也可用于焙炙。
宋·景德镇窑 青白釉带盖瓶
茶笼(韦鸿胪)
3、明清:茶瓶茶瓮,另有茶叶罐
明·陈洪绶《品茶图》
至明代,随着团饼茶徐徐退去汗青舞台,散茶日益成为主流,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饮茶办法,另有藏茶的办法与器具。
朱权《茶谱》是现存最早的明代茶书,此中关于藏茶法基本是前代的一连。
明人王象晋对茶的保鲜和贮藏总结得很精炼:“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冷而恶蒸郁,宜清独而忌香臭”。换句话说,就是干枯、阴凉和避异味。
到了明代中终期,散茶及其瀹泡法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文人深化思索怎样藏茶,其目标是为了从茶上取得更多愉悦的感官体验及精力享用。在此方面,屠隆相对是个老司机,他藏茶很有一套:
明·王问《煮茶图》
屠隆的藏茶秘笈:
“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故保藏之家,先于明朗时收买箬叶,拣其最青者,预焙极燥,以竹丝编之,每四片编为一块听用。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洗净焙干听用。山中焙茶回,复焙一番。去其茶子、老叶枯焦者及梗屑。以大盆匿伏生炭,覆以灶中,敲细赤火,既不生烟,又不易过。置茶焙下焙之,约以二斤作一焙。别用炭火入大炉内,将罂悬架其上,至燥极而止。以编箬衬于罂底,茶燥者,扇冷方先入罂。茶之燥,以拈起即成末为验。随焙随入,既满,又以箬叶覆于罂上,每茶一斤,约用箬叶二两。口用尺八纸焙燥封固,约六七层,压以方厚白木板一块,亦取焙燥者。然后于向明净室高阁之。用时以新燥宜兴小瓶取出,约可受四五两,随即包整。夏至后三日再焙一次,秋分后三日又焙一次,一阳后三日又焙之,连山中共五焙,直至好新,色味如一。应中用浅,更以燥箬叶贮之,则久而不(沾湿)又法:以中坛盛茶,十斤一瓶。每瓶烧稻草灰入于大桶,将茶瓶坐桶中,以灰四周填桶,瓶上以灰筑实。每用拔开瓶,取茶些少,仍复覆灰,再无蒸坏。次年换灰。又法:空楼中悬架,将茶瓶口朝下放,不蒸。缘蒸气自天而下也。”——屠隆《茶笺》
又如:
张德谦《茶经》:“瓶或杭州或宜兴所出,宽饶而丰富者,贮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减香气。”
高元濬《茶乘》:“藏茶莫美于沙瓶,若用饶器,恐易生润。”
许次纾《茶疏》:“保藏宜用瓷翁,大容一二十斤,四围厚箬。
可见,紫砂茶瓶及瓷瓶作为一种藏茶神器,在明人茶生存中取得广泛使用。清代,这类陶瓷茶瓶则更进一步深受爱茶人的亲睐。
明·孟臣铭诗句 紫泥快意云肩茶叶罐
清·橄榄型铺砂大茶叶罐
清·紫砂蓝地粉彩菊花茶叶罐
清·徐飞龙制点彩葵口茶叶罐
除了陶瓷材质,茶叶罐另有金属材质的,以锡制最为稀有。
冯可宾《岕茶笺》:“近有以夹口锡器贮茶者,更燥更密。盖磁坛,犹有微透风,不如锡者安稳也。”
程用宾《茶录》:“盒,以锡为之,径三寸,高四寸,以贮茶时用也。”
锡制茶罐,直到古代,仍然被视为藏茶的抱负器物。
清·锡制诗文茶叶罐
清·锡制诗文人物茶叶罐
清·存周款仙子刻字画锡制 圆筒茶叶罐
只管
前人的藏茶武艺远不如今天来得优秀
但他们爱茶之深
以及对茶品格的孜孜以求
恐怕比今世人愈甚
年代提高,科技提高
约莫会带来茶叶储存武艺及办法的厘革
但是藏茶之道却是古今如一
忌湿润、忌异味
忌低温、忌光照
以及密封保存
让茶坚持在最优美的形态!
那么,在古代生存中,该怎样封建公道地保藏茶叶呢?什么样包装物或容器最合适藏茶呢?哪些茶值得保藏呢?居家藏茶该注意些什么呢……
想晓得答案?敬请持续眷注“茶道说茶”!
(图片_本刊图库、局部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