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妍媚 朴雅坚栗——从中国茶叶博物馆藏明代紫砂茶器提及
“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前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开篇就讲到了宜兴紫砂茶器的崛起离不灵识代散茶瀹泡法的盛行。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团饼茶基本废弃,代之以蒸青、炒青等散条形茶叶,饮用时亦不必要碾末罗筛,直接接纳壶泡法和撮泡法。此举复原并坚持了芽茶原汁原味的特性,开启了“千古茗饮之宗”,自此,壶和杯搭配的饮茶办法不休影响并一连至今。
明早前青花碗
明早前的茶壶基本上以景德镇瓷壶为主,间或有其他材质如银或锡。史料可考的紫砂壶制造始于金沙寺僧,他受了陶缸陶瓮的匠人启示,“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金沙寺僧具体何人已不成考,但最少我们可以取得如下资讯:其一,宜兴制造陶缸及陶瓮由来已久,宜兴制造陶瓷的汗青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三国两晋时期青瓷烧制可与越窑媲美。也就是说,从明初不休到正德年间的一两百年间,宜兴制陶工艺是不休存在的,只不外并未构成天气,大概说紫砂器制造处于草创期,还没构成本人的作风。其二,从金沙寺僧开头,宜兴的制陶工艺有了质的奔腾,开头器重泥料的选择,并对泥料举行澄练淘洗。制造的器型从平凡的缸、瓮等日用品开头向紫砂壶晋级。其三,金沙寺僧制造紫砂壶是手工捏制的,把正中多余的泥料掏空,最初接上口、柄、盖和钮,与厥后的打泥片围身筒是有所区别的。另有一条,事先的砂壶是直接与陶缸陶瓮一同放在窑里烧成。遗憾的是,金沙寺僧本人制造的紫砂器没有留存下去。
明陈洪绶《高隐图卷》(局部)
直接传承金沙寺僧制壶武艺的是供春。据明代江阴士人周高起考据,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从前在金沙寺念书时,供春偷偷学会了寺僧的制壶武艺,并且在此基本上有了改良。史载供春制壶时,“茶匙穴中,指掠表里,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分析供春以前借用茶匙作为东西,用手工团结的办法完成了紫砂壶的制造,由此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个时期紫砂器判定的年代特性,也就是早前的紫砂器内会有手指螺纹按印。固然,这个时期的紫砂器是和缸瓮放在一同入龙窑烧制,不免会留下窑粘和草木灰构成的釉泪痕迹。不休到一代名匠李茂林开头,“壶乃另作瓦瓷,闭入陶穴。”开启匣钵烧制的汗青。
中国茶叶博物馆保藏了一些早前紫砂器,它们虽其貌不扬,但古拙朴雅,恰好见证了紫砂器制造从陶缸瓮向成熟紫砂器过渡的阶段。
图一 明紫砂四系壶 吴远明捐赠
图一 底部 (底款为鱼纹)
明紫砂四系壶(图一),直口,上方悄悄有小盘口,弧肩,大鼓腹,近底处微内收。肩部有四个环形系,六方形流。整器古朴壮实,泥料是明代盛行的砖红泥,虽不是名家所制,但明代特性分明,且体量较大,是事先穿绳系带用来装水或直接放在茶炉上烧煮的茶壶。最幽默的是壶底刻绘一条鱼,技法拙朴,仿佛事先制造这个器物的陶工信手拈来之笔,饶故意味。
图二 明紫砂小圆壶 吴远明捐赠
明紫砂小圆壶(图二),壶小如香橼,小直口,圆鼓腹,矮圈足。馒头形盖,上有算盘珠形盖钮,壶流为炮筒直流,小圈耳把。壶的外型似厥后盛行于东瀛的小巨轮珠。细观内里,其成型工艺为打泥片围身筒,两片泥围接痕迹分明。泥料为天青泥,《阳羡茗壶系》中提到“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说的就是明代人喜好的天青泥。不外,此件小圆壶容量真实太小,推测该是用于陪葬的冥器。
供春之后,紫砂器制造工艺大大提升,颠末明代四名家(董翰、赵良、袁锡和时鹏)的创新和积累,到时大彬的显现,到达第一个巅峰。时大彬,号少山,据传是时鹏的儿子。时大彬制壶特点可以用“不务妍媚,朴雅坚栗”八个字来归纳。他善于大器,不拘泥于细节,考究的是心胸神韵,致使于他的门徒徐友泉晚年常常叹息:“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时大彬对紫砂文明史的最大奉献是他摒弃了供春用木模帮助制造紫砂器的做法,而改用打泥片镶接法来完成紫砂制造。清初周容《宜兴磁壶记》中纪录:“时乃故入以砂,炼土克谐,审其燥湿展之,名曰土毡。割而登诸月有序,先腹,两头相见,廉用媒土,土湿曰媒,次面与足,足面先后,以制之丰商定。足约则先面,足丰则先足,初浑然虚含为壶,天生,次开颈,次冒,次耳,次嘴,嘴后著戎也。体成,于是侵者剃之,骄者抑之,顺者抚之,限者趁之,避者剔之,闇者推之,肥者割之,表里等。时后起数家,有徐友泉、李茂林,有沈君用。”这就是打泥片围身筒、镶身筒的基本技法,代代相承,至今宜兴制陶不休相沿此技法,以是时大彬在紫砂提高史上的位置是无与伦比的。
图三 明紫砂僧帽壶(残)
图三 底部(底部木章钤印“癸丑□时大□”)
中国茶叶博物馆保藏一件明代紫砂僧帽壶(图三),虽是件残器,但干活规整,浑身透著古雅浑厚的气味。僧帽壶最初因其形似僧人的帽子而得名,元代景德镇窑首创青白釉瓷僧帽壶,明代永乐青花僧帽壶和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均为名品。茶博馆藏僧帽壶外型为直口,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束颈,鼓腹,矮圈足稍外撇,壶盖和曲柄均失,壶右半局部腹部以下也缺失。壶底用木章钤印“癸丑□时大□”。因壶底下半部缺失,团结泥料及干活,推测这件僧帽壶应该是时大彬作品,癸丑年为明万历四十一年,即1613年。
图四 明紫砂僧帽壶 李长平保藏
图五 明紫砂僧帽壶(周季山制)李长平保藏
关于紫砂僧帽壶,杭州神州紫砂博物馆的李长平教师保藏了两件,其一无款(图四),其二有“周季山制”款识(图五)。无款僧帽年代更早,当是紫砂僧帽壶之鼻祖。这件紫砂僧帽壶外型与稀有的僧帽壶不同,内嵌式盖,口沿做成悄悄上翘的花瓣,每片花瓣均镂雕三个小孔作为装饰,垂腹,外撇式双层台圈足,鸭嘴形流,倒把。泥料有分明的银质细砂颗粒,切合《阳羡茗壶系》中关于明代泥料“上有银沙闪点,迨碙砂和制”的特点。而另一件周季山款识的僧帽壶泥料相对精致,外型与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相相似,年代切合文献关于周季山为天启、崇祯间人的纪录。茶博馆藏的僧帽壶标本的泥料恰好介于两者之间,壶颈较周季山款僧帽更短。关于落款,也符适时大彬早前用木印款的特点:“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
图六 明紫砂财帛快意壶(用卿款)
陈用卿也是明代制壶名家,周高起把他列入“雅流”的名列,史载“陈用卿,与时同工,而年技俱后,负力尚气。……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饬,款仿钟太傅帖意,落墨拙,落刀工。”明代名士张岱《陶庵梦忆》中称:“宜兴罐,以供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固然与时大彬水准比拟略逊一筹,但从陈用卿留下的一些作品来看,也不负“雅流”之名。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明紫砂财帛快意壶(图六)就是此中之一。壶外型刁滑古朴,唇口,宽颈,长鼓腹,内凹式底。三弯式流,壶盖贴泥片装饰四叶快意纹,壶钮为镂雕铜钱纹。壶身正面刻行草“瓦瓶新汲三泉水,纱帽笼头手自煎”诗句,落款为草书“丁丑年 用卿”。陈用卿系天启崇祯年间人,这件财帛快意壶的制造年代就是明崇祯十年(1637)。“瓦瓶新汲三泉水,纱帽笼头手自煎”出自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之手,在其《兰石图并诗合卷》字画作品中有“手培兰蕙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久坐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分得春芽谷雨前,碧云间里带芳鲜。瓦瓶自汲三泉水,纱帽笼头手自煎”的题跋,用在紫砂壶上也是恰到利益。
图七 明紫砂圆壶
图七 底部(底款:花晨月夕 舍此不成)
茶博馆藏另有几件明代紫砂壶,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也朴拙心爱。明紫砂圆壶(图七),直口,矮颈,圆形鼓腹,内凹底。炮管流,曲柄,盔式盖,大圆钮。整壶接纳明代盛行的砖红泥制造,壶身充满细细的桂花砂,珠粒隐隐,更自刺眼。整器观之,如一披赤色袈裟的老衲,盘跏趺坐于蒲团之上,淡定慎重。壶底钤印“花晨月夕 舍此不成”八字双行楷书款。花晨月夕特指优美的光阴和景色。清代汪汝谦的《画舫约》有“花晨月夕,如乘彩云而登碧落”之句。王复礼的《茶说》则曰:“花晨月夕,贤主高朋,纵谈古今,品茶次第,天壤间更有何乐?”可见,花晨月夕,以紫砂壶来啜饮茗茶,乃天下一大乐事也。
除了茶壶,紫砂罐是明代人广泛使用的储茶器。关于藏茶,明人有本人的看法:“藏茶宜燥又宜凉,湿则味变而香失,热则味苦而色黄。……藏茶宜高楼,宜大瓮,包口用青箬。瓮宜覆,不宜仰,覆则诸气不入。晴燥天,以小瓶分贮用,又贮茶之器,必一直贮茶,不得移为他用。小瓶不宜多用青箬,箬气盛亦能夺茶香。”在明代,茶叶罐除了景德镇瓷罐外,就是宜兴紫砂罐了,这在明代人的条记中均可找到依据。屠隆《考槃余事》中写道:“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洗净,焙干听用。”张谦德《茶经》下篇“论器”中提到:“茶瓶,或杭州,或宜兴所出,宽饶而丰富者,贮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减香气。”徐渭更是在《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一诗中提到:“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
图八 明绞泥六方茶叶罐 吴远明捐赠
图九 明绞泥加釉瓜棱罐 吴远明捐赠
中国茶叶博物馆保藏的明绞泥六方茶叶罐(图八),小直口,斜肩,六方形罐体。泥料是明代典范的砖红泥,肩部及六方形腹部以不端正绞泥作为装饰,整器粗朴有致。这类小茶叶罐便利不时取用,正如王象晋《茶谱》中提到的:“日用所须,贮小罂中,箬包苎扎,亦勿见风。”另有一件明绞泥带釉瓜棱罐(图九),十分稀有。紫砂绞泥工艺参考了瓷器的绞胎工艺,瓷器上的绞胎工艺主要盛行于唐代和宋代,到元代今后基本散失。此绞泥罐外型也特别,是明代后期盛行的瓜棱形,绞泥工艺运用在这件罐上,体现力十分强,特别是罐口到罐腹上半部还上了一层纯透釉,越发显得如行云流水般斑斓。
图十 明末清初紫砂六方罐
馆藏紫砂六方罐(图十),年代应该在明末清初,直口,折肩,六方体腹毕竟部渐收,带盖,肩下上腹部六个转机角处装饰大快意纹,给端庄大气的罐体增加了几分妩媚之感。平底上装饰三个謦形小矮足,也使得罐体愈加挺秀俊朗。值得一说的是,这件紫砂罐的泥料不是稀有的紫泥和朱泥,泥料带些淡墨色,并且掺了细细的黄金砂。《阳羡茗壶系》里提到的“细土淡墨色”说的就是这种泥料。茶叶罐容量大,应该是盛放平常不常常取用的茶叶,密封功能特别好。
颠末金沙寺僧的伶俐和巧手,宜兴的紫泥从平凡平常的陶缸陶瓮中洗心革面,又经供春、时大彬等名家的创新和提升,无论制造东西、泥料选择、创作技法照旧烧制工艺都在不休改良,终极在明代中后期开出紫砂艺术之花,并构成明代紫砂器“不务妍媚,朴雅坚栗”的年代作风,对清代及后代的茶文明、紫砂文明产生了宏大而深远的影响。
眷注群众号:
紫砂中华
专注紫砂才能派
紫砂界首家全网营销办事商
业界最着名的紫砂交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