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来藏团队关于不同年份白茶香气因素的差别分析
不同年份白毫银针香气因素的差别醇类化合物在2013年白毫银针中的含量最高.2008年白毫银针中芳樟醇、香叶醇、苯乙醇的含量较2013年分散下降18.36%、13.91%、2.94%。
随着贮藏年份的增长而散失的因素有顺—芳樟醇氧化物、环氧芳樟醇、氧化芳樟醇呋喃型、橙花叔醇等.醛类化合物中含量较高的是苯甲醛,随着贮藏年份的增长而变小或散失的因素有苯乙醛、橙花醛、β-环柠檬醛、香叶醛。β-紫罗酮、植酮的含量随着贮藏年份的增长而增大。
香叶基丙酮含量最高的年份是2011年,其次是2008年,2013年最少.酯类化合物以水杨酸甲酯为主,2013年的含量为12.29%,2008年则下降到4.47%.2013、2011、2008年碳氢化合物的含量分散为8.89%、20.48%、36.59%,有递增的趋向。
2-甲基萘、柏木烯、δ-杜松油烯、十四烷、十六烷在2013、2011、2008年的茶样中均有检测出,且贮藏一段时间后含量有所增长。
3-蒈烯、2-蒈烯只在2013年的茶样中检测出,α-去二氢菖蒲烯、十二烷、十五烷、十八烷、β-榄香烯、香树烯、十七烷为贮藏后新增长的因素。
不同年份白牡丹香气因素的差别在白牡丹的贮藏历程中,醇类化合物的含量有下降的趋向,2013年的含量为51.26%,2005年的为42.90%;芳樟醇在2008年的含量较低,其他3个年份的含量接近;
顺—芳樟醇氧化物、橙花叔醇的含量随着贮藏年份的增长而变小或未检测出.在酮类化合物中,β-紫罗酮、香叶基丙酮在2013年的含量较2005年高,植酮、大马酮只在2008、2005年中检测出,且含量随着贮藏年份的增长而增大。
在醛类化合物中,苯甲醛的含量随着贮藏年份的增长而增大,香叶醛、2-丁基-2-辛烯醛、癸醛、β-环柠檬醛、橙花醛只在2013年的茶样中检测出.2013、2011年的白牡丹仅有水杨酸甲酯一种酯类化合物,而2008、2005年的酯类化合物品种较多,水杨酸甲酯的含量随着贮藏年份的增长而下降。
二氢猕猴桃内酯在2008、2005年的茶样中检测出.2005年茶样中碳氢化合物的含量较其他年份高,以柏木烯、δ杜松油烯、β-柏木烯居多;柏木烯、十四烷、十六烷在各个年份的茶样中均含有。
不同年份寿眉香气因素的差别2013年寿眉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分散是2011、2008、1999、1994年的1.35、3.08、3.55、2.73倍;
1994年芳樟醇的含量较2013年下降18.86%;苯乙醇、苯甲醇、环氧芳樟醇、橙花叔醇在较从前份的寿眉中未检测出.醛类化合物的厘革不及醇类化合物分明。
苯甲醛的含量厘革不大;苯乙醛、反-2-己烯醛、香叶醛、反,反-2,4-庚二烯醛、2-丁基-2-辛烯醛在较从前份的寿眉中未检测出;
2-十二烯醛除了2013年的寿眉外,其他年份的茶样均有检测出.在酮类化合物中,β-紫罗酮、香叶基丙酮、α紫罗酮在各个年份的茶样中均有检测出,是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构成因素,且含量较高;植酮、4-(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1-基)-3-丁烯-2-酮、六氢假紫罗酮是贮藏一定年份后才有的因素。
水杨酸甲酯、乙酸叶醇酯在贮藏后散失.内酯类化合物仅有二氢猕猴桃内酯,2013年茶样中的含量稍低,1999年的含量较高,其他年份的含量相当。
碳氢化合物在2008年茶样中的含量最高,达51.50%,是2013年的4.49倍,1999、1994年分散是2013年的3.43、4.00倍,总体上有先增长后低落的趋向,此中的烯类(37.43%)占了较大比重,且以柏木烯、β-柏木烯、β-榄香烯、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居多。
2-甲基萘、十二烷在各个年份中均有检测出;萘、壬基环戊烯、长叶烯、5-乙基-2-甲基-辛烷、十三烷、十六烷、杂氧类化合物2-正戊基呋喃只在较常年份的寿眉中检测出。
